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70字。

  《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悲伤愁苦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全诗  
  3、思考: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写秋风秋露,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的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片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来抒发诗人的悲愁之情。  
  三.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诗人的故园心。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字的锤炼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 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 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