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770字。
汉语的荣耀与尴尬
【名师简介】
何登保,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对高考作文有深入的研究。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主编或参编教学类书籍十几部,是《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等刊物特约撰稿人。
【命题原创】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全球已经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282所孔子学院,平均每年56所,差不多每6天世界上就会多一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已成为外国青年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今年1月,某地6所大学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报考考生不分文理,必须进行英语、数学考试。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命题意图及原因】
1.承续安徽省近年高考作文命题传统
近三年来,安徽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色。“稳定”体现在高考作文着力引导考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变化”体现在由注重作文的感性体验走向理性思索,从07年 “提篮春光看妈妈”,到08年 “带着感动出发”,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一条侧重于感情体验的命题思路。而09年的“弯道超越” 则提供一种生活现象,让考生结合自己的智性和理性去思索,鼓励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形成有个性的表达。本题要求写作者对汉语在国际上的“热”与在国人心目中的“冷”进行思考,承续了09年以来作文命题的价值传统, “要求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2010年安徽省语文考试说明》)。
2.力矫考场作文套作的流弊
应试作文,多见套作,这已成中学生作文的一大痼疾。考生套作,固然有考生个人方面投机取巧的心理,但是,也有命题方面无心的诱导,也就是说,作文命题不慎,给考生套作提供了机会,比如寓言故事、自然现象、格言名句等等,都很容易把考生的眼光引向古人古事。而本命题,来源于现实生活,评议现实生活,不是 “言必称古人”,而是引导写作者“表达的感情自然、真诚,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 (《2010年安徽省语文考试说明》)。【思路点拨】
1.明确材料的价值导向
多材料作文,首先要弄清每则材料的主旨。第一则材料是对孔子学院在国外盛行的肯定,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西方国家更多地了解到我们中国的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第二则材料对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这种现象提出质疑,语文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并以此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对祖国的感情,塑造着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自主招生虽然不是高考,但也有一定的导向性,长此以往,将影响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语文的认识。
2.从对比中立意
多则材料类作文,不仅需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