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50字。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焦作一中语文组  张莉
  作者简介:张莉,1982年出生。2005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至今任教于焦作市第一中学。在校期间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教高三。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体现这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说追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
  下面是张莉老师的一个科研兴课的课例,获得2008年度市“科研兴课”示范课评比一等奖,供大家借鉴参考。
  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
  生(刘):《石钟山记》的最后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议论。
  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历,但落脚于议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
  师:说了什么理呢?
  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的道理。
  师:大家认为呢?
  (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殊的游记”。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
  (生大声通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本课相关文言知识:
  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二:翻译下面句子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