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300个字。
探究学习语文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期第一课时
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也许已经写得一手漂亮的行楷字,已经有意识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和写作,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并主动自觉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思想上日趋成熟,更加明白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中三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同学们一定要潜心学习,奋发向上,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程百里走完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因为事情越接近成功越困难,所谓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渺茫。为了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今天有必要探讨一下语文学习作用和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语文学习的作用:
1. 帮助我们积累字词2、拓展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3、 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4、接受文学名著的熏陶
5、激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力6、逐步掌握分析文章的能力
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广泛的阅读,要有选择性的阅读,例如,课外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古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格列夫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2. 以课本为依据包括七——九年级课本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并背诵部分优秀古代诗词,注意字词的积累。
3.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懂就问,下去后组织好个人的复习,在此送给同学们四句话:
a.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c.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d.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刘心武在《起点之美》中说:“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总之,语文课本所涉及的教材、它的作用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用”即它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过渡,目的是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我们能灵活、自如、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
课后反思:
《沁园春•雪》
本期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形象之美,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二)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请乔江艳同学上台标注)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本期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式:诵读启发式教学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星星变奏曲》
本期第六、七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会比较阅读,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
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方式: 启发式诵读式
导入新课: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的高贵。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板书课题】
释体: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一、初读(感知)
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教师可范读】】
赏析诗歌: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