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80字。

  《逻辑与语文学习》备课资料
  编写意图
  以前的语文教学,逻辑知识和语法知识是并重的,这些年的大纲以及现在的课程标准对于逻辑知识都不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可能是因为逻辑比较枯燥、繁琐,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却收效甚微。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学点逻辑,是很有用处的。这一点,从课本上我们设计的几项活动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比如许多病句的产生就是因为逻辑思维不严密的结果,而分析一下文章的推理形式,也可以窥见作者思路清晰的奥秘所在。因此学习一点基本的逻辑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有助于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我们设计这个活动,试图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对逻辑产生一点兴趣,并主动去了解并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建议
  一、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课本上所介绍的知识只是最基础的,学生自己可以去阅读一些逻辑学的通俗读物,积累更多的知识。这里提供一个参考书目:
  《趣味逻辑》(徐德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形式逻辑》(文寿山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普通逻辑原理》(曹予生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形式逻辑》(樊明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四项子活动是围绕逻辑这门学科的大体框架来设计的。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推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每一项所谈的都是与语文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点。
  三、概念这一部分谈了什么是概念、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划分等方面,通过一些例子和活动后的延伸练习,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这些知识。关键在于通过这个活动,纠正学生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比如解释词语时,循环定义(“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陈述的内容”)、定义过宽(“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定义过窄(“新闻就是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等毛病;列举事物时,划分标准前后不统一所导致的语病(延伸练习第4题)等。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发生混乱,用图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
  四、“命题”(有的书上讲的是“判断”)一项包含了什么是命题、命题与语句的关系、预设等三个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命题与语句的非一一对应关系(概念和词语也是一样的关系,为避免重复,放在这里一并介绍),了解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歧义(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也就了解了某些修辞效果达成的原理(比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而同一命题也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也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用反问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比陈述句的效果要强烈)。
  实际上还有很多知识,比如命题的种类,每一种有不同的逻辑形式和特点,可以在课外搜集相关的知识补充上,这对于活动的第三题会有帮助。比如:“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这个句子是错的,就在于它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也就是说他只能是“老师”和“作家”其中之一,但“老师”和“作家”却存在交叉关系,也即他可以既是老师又是作家。
  五、“推理”部分介绍了什么是推理、三段论、二难推理、论证等知识,也分别设计了练习题。“三段论”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往往因为平时说话省略了一些前提,所以意识不到。除了分析《恐龙无处不在》(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推理形式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说话中找一些例子,试着分析一下。另外,了解一些运用三段论常犯的错误,比如“偷换概念”,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是有好处的。“二难推理”是一种极端的推理形式,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进退维谷、进退两难的境地就是在思考问题时碰到了一个“二难推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上从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中: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这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他们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只是在这个“二难推理”中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对于这种选择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童话的普遍意义。“论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