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87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一、考点解读
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
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
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
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例题:
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10江苏卷)
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卷)
3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07广东)
5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
四、方法例解
(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11)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答案】这是一段议论文,第1~3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4~9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10句、第11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2,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