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60字。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召唤着人性的真善美,也可以说,诗歌伴随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从呀呀学语时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到长大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再到高中阶段学习的:
锦瑟[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同学们背诵诗歌的能力很强,那鉴赏诗歌的能力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利用一节课来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形象问题。(板书:诗歌鉴赏——形象篇)
二、课堂教学
对于古诗形象的考查,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分析。
(一)人物形象
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都已涉猎,关于人物形象在考高试题中的设问方式,通常为: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通过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
这样的问题要从哪些角度来有效的答题呢?
练习一: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学生齐读,讨论交流。)
什么形象: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形象的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形象的意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生1: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心忧天下的抗金英雄形象。
生2:在本诗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赋闲在家不被任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自我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未忘忧国,壮志不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注解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练习二: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注解二: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总结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练习三、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歌题目:独坐敬亭山(分析题目,抓住关键字)
作者:李白(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诗人的身世,诗人诗歌的风格,抓住有用信息)
读诗:
第一二句写景,对诗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