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50字。
杜牧与扬州
即使你从没有到过扬州,甚至你对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但一听到或一看到“扬州”这个名字,你就觉得它是一个充满诗意、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第一次知道扬州这个地方,是上小学时读了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之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时,一看到“扬州”二字,心想,这个名字真好,太有诗意了,这个地方也一定是个好地方!要不,连大诗人李白的朋友孟浩然,也要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去扬州呢?
后来,又进一步了解到,扬州不仅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而且还是个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瓜州古渡头;有风光旖旎的瘦西湖;有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渠。而且,东渡扶桑向日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鉴真大师曾经生活在扬州;李白、孟浩然、杜牧、欧阳修、史可法、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古今文化名流,也曾在扬州留下过他们足迹……然而,真正让我向往扬州、并促使我了解扬州的,却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和他那些回忆扬州的诗歌。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的、千百年来乃至今天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那些诗,很多是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文宗大和二年(828)春,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同年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也被录取。他少年英俊,出身世家,又在同一年中两度折桂,春风得意,一时在长安城中传为佳话。杜牧以中书舍人致仕,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紫薇”、“杜樊川”。他擅长诗歌和古文,而诗才尤其出众,以英发俊爽,精警秀丽的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后人将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一生中,曾两度在扬州生活过。第一次是在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大和七年(833)四月,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由宣州(今安徽宣城)来扬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在唐代,节度使府掌书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因为节度使府公务繁重,“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昌黎先生集》卷三十《徐四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牛僧孺辟杜牧为掌书记,可见对他的器重。
扬州地处淮南江北,正当运河和长江交错之点,水陆交通方便,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是唐代极繁华的商业都市。俗谚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以扬州为人间乐园。每至入夜之时,十里长街,笙歌盈耳,珠翠塞途,宛若仙境。
公务之余,杜牧夜间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留恋于花街柳巷。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贵公子习气,所谓“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元辛文芳《唐才子传》),如今来到扬州这样一个繁华的之都,正是如鱼得水。对此,牛僧孺不放心,但又不便拦阻。于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换了便服暗中跟随保护,而杜牧始终没有察觉。
大和九年(835),杜牧官拜监察御史,将赴长安供职,牛僧孺置酒为他饯行,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气度旷达,性情豪迈,将来必然前途无量,只是我常常担忧你风情不节,影响身体。”杜牧掩饰说自己平时很检点,并无冶游之事。牛僧孺笑而不答,命人拿出一个小匣子,当面打开,里面都是些便衣卫兵的密报,上写“杜书记过某家,无恙”之类,杜牧羞愧交加,泣拜致谢,此后终生感念牛僧孺。
临离开扬州时,杜牧与自己的红颜知己、扬州当地的一位歌女(也说是张好好)作别时,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诗:
赠别 二首(其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