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020字。
2011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每组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敕造炽烈 翠幄斡旋 宫绦洗涤
B.饿莩浮浅 手镯斟酌 桌帏内闱
C.朱拓卧榻 转徙畏葸 蹙缩蹴鞠
D.榫头鹰隼 飞湍喘息 宵柝坼裂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黔首 护身符 多维空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潦倒 不更事 不为已甚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C.歆享 一注钱 祸起萧墙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瘐毙 尘介堆 放诞无礼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庵门环筚,有人释为取自《春秋•左氏传》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看也可能源于同书的“筚门圭窦”, 它和左邻右舍希腊式或罗马式的巍峨广厦相较,的确有似贫者之居,未免 。从这一排瓦顶的平房右侧角门穿过,自落地的玻璃窗向室内 ,当系画师的画室兼客厅。长长的画案蒙罩着厚厚尘埃,躺榻上倚枕斜陈,茗具横置,一片 气氛。
A.因为 相形见绌 窥视 落寂
B.因为 霄壤之别 眺望 宁静
C.虽然 相形见绌 眺望 落寂
D.虽然 霄壤之别 窥视 宁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访问这次大地震中的幸存者,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莫可名状的特殊的心情。
B.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真正了解的办法。在这个小宇宙里,人类如果不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话,起码也起着核心作用。
C.中国文化,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
D.《祝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是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思想造成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符规范的一项是
A.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B.杜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拾遗——即把皇帝疏忽遗漏的地方“拾”起来,属谏官一类,政治风险系数极高。
C.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D.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张岱年
①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周易大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②《周易大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③“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④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