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br>
钱钟书<br>
教学目的:<br>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br>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br>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br>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br>
教学重点:<br>
探讨中心,理解语句。<br>
教学难点:<br>
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br>
教学课时:2课时。<br>
第一课时<br>
一教学导入:由一则伊索寓言开始引入课文。<br>
二释题<br>
1、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br>
2、作者介绍:<br>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br>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br>
<br>
三.解词注音:<br>
(二) 解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