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090字。

  萍乡市2011年高考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干(gān)禄    恣睢(suī)     中(zhòng)用   暴虎冯(píng)河 
  B.撒(sā)气     鄙薄(báo)     尽(jǐn)快     少不更(gēng)事
  C.城垣(yuán)   訾(zǐ)詈      猗(qǐ)郁      锱(zī)铢必较
  D.锃(zèng)亮   忝(tiǎn)列    惫(bèi)懒     锣鼓喧阗(tián)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繁芜    寒暄    切蹉    以逸代劳    不落言荃
  B.央浼    榫头    凋蔽    惩前毖后    因噎费食
  C.眉稍    磐石    斡旋    无耻澜言    两全其美
  D.朝暾    纰缪    针砭    催枯拉朽    事必恭亲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B.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敦促美国要提高同中国、印度等国的竞争力,这就意味着中美竞争乃至较量仍然山高水长。
  C.日本政府在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的通报上模棱两可,决策上乏善可陈,甚至从未将核设施这样的危险项目纳入国家安保范围。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卫视推出的《忐忑》百人合唱版成为兔年春节网上转帖最快的视频之一,百位翻唱者中有的是龚琳娜的粉丝,有的是选拔出来的网友,有的来自合唱团,年龄跨度涉及到各个年龄层。
  B.此次从利比亚撤离中国公民行动的规模、范围和复杂程度都是空前的,中国在这次行动中的大投入和高效率,向国内外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应变能力和动员能力。
  C.如果把干旱的原因归咎为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到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活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D.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5.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身垂范,开创了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网络问政”新风,并将其引向深入和常态化。
  B. 这也无可厚非,就连韩愈这样的大家也只能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没有“重新释道”这一项:而我们从小学就知道的牛顿、哥白尼、伽利略,也只是永远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 
  C.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什么意义上的崛起?究竟是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一片欢呼声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    
  D.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通过普查统计,到2020年,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可控制在14.5亿左右。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 “不离不弃,芳龄永续”。(《红楼梦》)
  C.艾妮斯患了重病,在裴果提去澳洲前夕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朵拉始终与他保持着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现朵拉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裴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大卫•科波菲尔》) 
  D.在高老头患病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1 文钱,致使中风症猛然发作。(《高老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