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0300字。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小说与运河
  研究明清小说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和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之间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
  运河沿岸城市和市镇中商业的繁荣与文人对这种生活的关注促成了明清小说题材的拓展。明清小说的全面繁荣,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多和创作技巧成熟,更表现在作品创作题材的开拓。明清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商人题材。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繁荣带来沿途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同时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商业市镇。这些商业城市和市镇不仅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也涌进了不少留恋繁华城市,习惯于出入市井的文人。他们开始关注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与私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创作或改编的小说中,商人生活的题材出现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三言”与“二拍 ”,他们的编撰者冯梦龙与凌濛初都是长期生活在运河沿岸城市并熟悉商人生活的文人。
  冯梦龙的籍贯在长洲,那是一个“舟楫益集”的工商业极为发达的地方。作为一个科场屡屡失利,长期生活在下层的文人,他充分接触并且熟悉当时的商人生活。因此“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有些甚至具体写到一个商人的发家史和经营的全过程。凌濛初籍贯乌程,此地亦属于运河流域苏杭经济圈范围之内,他本人还有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凌濛初家是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因此,商人题材在其作品“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
  运河是一个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北方南下或到苏浙,或转道福建、广东,或西去四川等地都需要借助这条黄金水道。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故事的展开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背景,才能充分地展开情节,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运河沿岸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这给小说家叙写故事提供了极其广阔的人文背景。因此,许多明清小说,其故事发生与延展的地方也往往被放在了运河沿岸。如《梼杌闲评》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贤的小说,属于时事小说范畴。据历史记载,魏忠贤本是明代肃宁(在今河北省境内)人。但为了能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这部小说却把魏忠贤的出生地放在了临清,他进北京做太监之前的活动也主要是在扬州、淮安、徐州、东平等运河沿岸城市。
  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小说的繁荣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民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通俗作品的刊版印行,有赖于民间书坊。明清两代,民间书坊主要集中在运河流域,运河的起点杭州与终点北京始终是民间书坊的集中地,沿岸的苏州、扬州以及离运河不远的南京也是民间书坊聚集的地方。明代嘉靖、万历两朝,南京成为彩色套印和大量刊行小说、戏曲的中心,一些著名的书坊都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清代道光年间以后,北京著名的书坊也都刻印了大量精美的明清小说。清后期东昌府最大的书坊书业德,被称为“闲书”的小说类是其刻印图书的一大门类,它还专门设有“小说版库”。光是小说类书版就有200余种,占其所拥有书版的五分之一。一些著名明清小说的出版,也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凌濛初为《拍案惊奇》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二拍”更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
  (选自2009.03.31《光明日报》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运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河交通的繁荣使运河沿岸成了中国经济文化最丰富的地方,许多文人出入于此,并开始关注商人生活,明清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而扩到了商业活动。
  B.运河交通带来了商业繁荣,大量文人涌入沿岸商业城镇,商人们的经营过程与个人生活,开阔了作家的视野。
  C.运河交通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读者的大量存在也促进了小说的创作。
  D.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它连通了苏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使这些地区成为小说故事的广阔的人文背景。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言”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有50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
  B.时事小说《《梼杌闲评》把主人公魏忠贤的出生地由肃宁改在了临清,把他进京之前的活动也大都放在了运河沿岸城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C.小说创造的繁荣,使得明清时代运河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书坊聚集地,南京、北京、杭州等地都成了小说刊行中心,并设有“小说版库”。
  D.商人题材在“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凌濛初出生在亦商亦宦的家庭,有着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生活的经历。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繁荣,有很多文人留恋城市繁荣,习惯出入市井,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说明在此之前整个社会是轻视商业的。
  B.许多作家之所以把小说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情节展开的背景选在运河沿岸,是因为这里经济文化生活极其丰富,能够提供大量意义重大的写作素材。
  C.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并出现四大名著,有两大原因,一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二是如冯梦龙、曹雪芹等著名作家的出现。
  D.凌濛初的“二拍”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一些著名书坊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可见明清小说的创作与繁荣,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