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9920字,答案扫描。
西安地区
2011届高三年级八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众文化”是近年来的焦点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一方面,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否定的立场,认为大众文化冲击了高雅文化,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受到更多欢迎、受到市场追捧的作品就是有价值的,大众文化应该就是文化的主流。这两种意见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从两种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
现实状况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确有矛盾的一面,但也有互相转化和渗透的一
面。两者并不存在截然的对立和冲突。一些通俗文化的产品确实如过眼云烟,甚至对社会有
不良作用;但也有许多通俗性作品具有积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还有一些也可能经过历史的考
验和淘洗而“经典化”,成为经典。
市场化对高雅文化构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可能性,如果市场健全并发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高雅文化也会有自己更广阔的动作空间。大众文化中一些不如人意和刻意迎合低级趣味的状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感和争议,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群众喜 闻乐见的好作品。
“大众文化”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中性”的。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对其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也确实不可缺少。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复杂性,对于我们在文化领域里的公共政策的实施,对于文化的评价和传播的机制的健全都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大众文化”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其实值得我们高度关切和重视。事实上,公众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价值的精神是人性的主流,同时人性中一些负面的因素也会长期地、持续地存在,可能不同的社会或不同的文化对于低级趣味的看法有一定差异,但对于低级趣味的批评和制止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因为只要社会需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对文化领域中的治理就不可缺少。政府、社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来参与治理消极的大众文化现象,增强社会的主流意识,使消极因素在大众文化中处于可控状态。
今天,“大众文化”正在发生着诸多新的变化。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首先,80后、90后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理和文化状态,是当下文化建设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其次,中等收入者的文化作用和在文化消费中的指标作用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切。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往往在社会中形成辐射效应。再次,互联网在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文化新问题也是新的挑战。
(选自2010年第17期《环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有冲击作用,造成了社会的不良文化环境。
B.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中的许多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市场的追捧,这样的作品能代表文化的主流。
C.对大众文化或否定或肯定的两种观点态度看似对立,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质上是统一的。
D.太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虽然有矛盾的一面,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的市场化属性对高雅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对高雅文化构成冲击,一方面市场会给高雅文化带来更广阔的运作空间。
B.大众文化是当今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文化评价和传播机制的健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C.如果政府、社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参与大众文化现象的治理,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文化的影响。
D.虽然不同的社会对文化中呈现的低级趣味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低级趣味都持批评制止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大众文化中有些作品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能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受历史的考验和淘洗,就有可能“经典化”,最终成为高雅文化的代表。
B.目前大众文化中迎合低级趣味的作品与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并存,说明当今文化市场鱼龙混杂,需要社会、文化市场积极引导,突出主流价值观。
C.大众文化反映出的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公众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精神价值的同时一些人人性中的负面因素仍长期、持续地存在。
D.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文化状态,是现今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