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530字。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本试题卷共七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辐辏(zòu)     僭越(jiàn)     濒临(bīn)     奴颜婢膝(bì)
  B.谲诈(jué)      忖度 (cǔn)      棠棣(lì)          铄石流金(shuò)
  C.圈养(juàn)       书札(zhá)        牴牾(dǐ)         觥筹交错(gōng)
  D.玉琮(cóng)       攒集(cuán)      采撷(xié)      称体裁衣(ch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分  渡难关  长治久安  万事俱备
  B.伏法  大姆指  貌合神离  顾名思义
  C.博弈  候车室  出其不意  精兵减政
  D.通谍  抄近路  和颜悦色  艰苦备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十米台双人项目,中国队今年频频出战的是张雁全/曹缘,国际大奖赛系列赛,他俩几乎每战必胜,世界杯赛也染指金牌。
  B.虽然日本政府一再宣布降雨不会对人体造成核辐射,但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对东京电力公司控制核泄露的能力失去信心。
  C.3月1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通过以后,法国成了国际社会最先进行军事干涉的政治力量。
  D.有关福岛核电危机的种种传言更是耸人听闻,连日来,媒体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搜狐微博发起了“世界水日关注‘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计划’”,以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B.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一个环节而已。
  C.国际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品牌的认知,是随着众多中国企业与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而完成的,那么是否能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集群将影响企业的成功、国家的富强。
  D.俄罗斯总理普京谴责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指出安理会决议“存在缺陷和不足”,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利国内政治冲突。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在今年春季的“森林重庆”建设中,长江沿岸要植树造林130万亩,“这是一场硬仗,”市委书记薄熙来说,“但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B.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更是一份惦念,更是一份牵挂。   
  C.据新华网报道,随着日本核电站放射性污染从陆地、空中扩散至海洋,《核辐射应急救治与防护培训班》于3月23日在北京急救医疗中心开班。  
  D.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人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因此,我以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①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大的飞跃
  ②“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超过了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③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④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⑤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A.②③⑤④①      B.②⑤③①④      C.①④⑤②③      D.④①⑤③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①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
  ②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中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