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90字。

  教学课题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含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活动) 个案补充(本列占三分之一)
  一、投影名句默写,导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2.               ,往来成古今。
  3.抽刀断水水更流,                 。
  人生在世不称意,                 。
  4.城上高楼接大荒,                 。
  ,密雨斜侵薜荔墙。
  5.永忆江湖归白发,                 。
  6.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边的诗句都摘自历代名家的登临诗。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高楼上,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通译,并指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了词人登临所见所为所感。下阕写了词人登临所想(历史人物)。
  四、析句品词,体会感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景物由哪些意象构成?展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从而渲染出清秋雄浑而苍凉的背景,而落日、断鸿这些意象更给画面增添了凄凉之感。这些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展示苍凉而凄苦的意境。
  2.一切景语皆情语,上片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请做简要的分析。
  明确:借景抒情。
  楚天辽阔,江水悠长,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远山如玉簪螺髻般秀美,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这些景物有声有色的组合成一幅秋天日暮之景,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悲苦之情。
  3.上片作者用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是哪两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看”、“拍”。“吴钩”本是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词人正值壮年,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借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词人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宝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吴钩、拍栏杆把词人满怀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了”一个“遍”使得这悲愤更浓更重。
  4.“无人会、登临意”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境遇?
  明确:写出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孤独无奈的境遇。
  5.齐读上片,体会词人的情感。
  (二)分析词的下片
  自由朗读后,齐读。
  学生讨论,思考: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明确:借典故抒情。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典故,并体会词人借用这些典故传达内心怎样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词人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忧伤,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
  归纳用典的作用:
  出示已学诗歌中用典的例子让学生回忆其内涵: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归纳:
  中国古典诗词向有用典、用事的传统,巧妙而贴切地用典可以增加句意的容量,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复杂的内容,还可以使诗文内蕴更加丰厚,更准确地表达出难以明言的情感。
  连用三个典故,情意十分委曲。“休说”三句系反用故实,“怕应”三句正面取意,而“可惜”三句则做半面语缩住,寄“人何以堪”于言外,生动含蓄地传达了词人不学张翰秋风思归、鄙弃许汜求田问舍,尽管“可惜流年”壮志难酬,也矢志不移收复河山的悲壮情怀。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想到自己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满腔热血,世无知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切地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下片情感。
  五、拓展延伸: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面对同样的时事,爱国诗人陆游又是怎样的情怀,《诉衷情》与此词在感情上以及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李商隐《安定城楼》)
  (崔颢《登黄鹤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