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2820字。

  余江一中2011届高三预测压轴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揶揄(yú)      罪愆(qiān)   贫窭(jù)       穿凿(záo)附会
  B.捧场(cháng)   不恤(xù)     褊(biǎn)小       倾箱倒箧(què)
  C.廊庑(wǔ)        凝噎(yè)     抄袭(xí)       琅(láng)琅上口
  D.伛偻(lǚ)        蒿(hāo)艾      精髓(suǐ)      受益匪(fēi)浅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葺       娇嗔      肯綮        摧人泪下      
  B.姣好       剧增      熹微        熙来攘往      
  C.匡骗       俜婷      蕴藏        逸兴遄飞      
  D.缱绻       攒射      磋跌        不经之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师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B.三年前,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生死离别……今天,见到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新城,见到小区里安详漫步的老人,见到学校中嬉戏打闹的孩子……温暖,油然而生。
  C.老栓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若罔闻。
  D.《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八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前告罄。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眼镜产业,让眼镜产业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是余江县乃至鹰潭市当政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B.“人们都会同意,短短三年,奇迹在汶川诞生,”韦伯说,“在废墟中,汶川站起来了,站起来的还有一种精神,它属于一个国家和人民,那才是了不起的” 。
  C.记忆中,清华园那大片大片的荷塘被朱自清先生写得婀娜多姿,诗意盎然:每当荷花盛开的季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D.《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的墓地——他是1984年在故乡克鲁齐林村去世的——在顿河岸边,标志是一块没有镌刻任何文字、未经雕琢的巨石,正对着“静静的顿河” 。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0年7月,“李阳疯狂英语培训”夏令营扎营余江一中,其中培训的教员,除李阳老师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也参加了辅导。
  B.曾经,携家带口去粤浙闽租地种菜发大财,是不少江西老表的梦想。如今,菜农经过几个月的辛劳,梦想和蔬菜却一起碾碎在地里。
  C.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不会满足。
  D.施南生女士,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也是从80年代起就带着话语片到海外市场打拼的真正“行家”,更是在电影界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资深电影人。
  6、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解说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里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再做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    《家》
  B.弗罗洛站在圣母院的顶楼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弗罗洛的狰狞面目,猛扑过去,把他从顶楼上推下去摔死,自己则来到爱斯梅拉达的坟窟,静静地站在她的身边,再也没有出来。          《巴黎圣母院》
  C.《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袭人、秦可卿。                   《红楼梦》
  D.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论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我们时代的文学现场和批评家的工作现场距离越来越远,现在该到了文学批评质疑自身存在意义、重建公信力的时候了。而质疑也好,重建也罢,文学批评必须思考一些基本常识问题。
  一是文学批评必须“到场”和“到岗”。必须明确文学批评不完全是书斋里的学问。学院化、学理化不是文学批评脱“岗”和离“场”的遁词。文学批评“到场”和“到岗”不只是不断追踪新作家新作品的问题,还关系到熟悉新的批评生态、掌握新的批评媒介、运用新的批评范式的问题。网络、都市报、时尚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呼唤新的媒体文学批评。对于新媒体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差异有待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严格地说,当下文学批评与中国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很不相称。“到场”和“到岗”,有一个问题需要正视,中国文学生成于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场域。因而,我们不仅有理由要求批评家懂文学,而且必须懂“中国”,懂“中国问题”。批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