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10字。
孔子的处世哲学:以礼相待
——《论语》之“礼”公开课教案
双安中学 叶倾城
一、 导入:
师: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吗?——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款款步入场地。《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活字印刷板中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我们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但是,一味地去追求和谐,为了和谐而和谐,可以吗?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一)
译文:为恰当而恰当,不以礼来节制的话,也是不可行的。”
师:可见,要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就需要以礼节之。今天我们就在学完《论语》单元的基础上,一起来梳理《论语》中关于“礼”的论述,对“礼”的思想进行总结,体会孔子所确立的伦理规范对于增进社会和谐的贡献。
二、回忆所学的关于“礼”的语段
师:大家现在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有关“礼”的句子吗?
生自由发言。
学生可能想到的句子: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为国以礼。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不学礼,无以立••••••
三、《论语》中的“礼”
1、什么是“礼”。
师:人类社会的运转也有自己的秩序,国家与国家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在一种基本的秩序规范下,才能够相互互动,和谐共处。从刚才所回忆出的语段来看,这种基本规范就是“礼”,礼是个人思想行为、人与人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
2、“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途径。
师:在《论语》中,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为什么要如此重视“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师:“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克己复礼”,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复礼,践行礼的要求。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的现实令其痛心疾首,更不用提“仁”了,而礼的作用也在此,它是具有约束力的。礼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无礼则仁道不见。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仁道必以复礼为重。就是说行仁必须从“克己复礼”做起。
那么,“仁”对“礼”又起什么样的作用?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三)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也不会画出美焕绝伦的图画来。因此,仁是礼的基础,无仁则礼不兴。
当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以礼为规范,那么大家和谐相处,社会就能安定,百姓就能安居。
3、“礼”是一种社会规范
所以,维护社会稳定,孔子主张以“礼”治国: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礼又有什么用呢?”
师:既然要以“礼”治国,如何实现?许多统治者都问过这样的问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