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3000字。
山西省临汾一中2011届高三冲刺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 “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乌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 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已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遏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乎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 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 “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 “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 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电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 性。
B. “和雅”、 “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 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亩论诠释了这一点。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芷是这 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逍遥,反对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摊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一引雅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筒、李自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 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