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50字。
高一语文阅读材料汇编
高一语文阅读材料(四)
高一语文备课组编
鲜花祭亡灵,公民精神昂然挺立
□王石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美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谈何美好?
11月21日是上海“11•15”火灾发生的第七天,大批市民自发从各地赶到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民众按照民警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现场,献上自己带来的花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上海市长韩正等也来到火灾事故现场,与参与吊唁的群众一起,鞠躬默哀,献上鲜花。(11月21日新华网)
行礼如仪。一场邪恶的烈焰,吞噬了一条条生命,改变了一个个家庭,但无法遏制公民内心的勇气和正义。簇拥的鲜花,有序的市民,让我们看到了公民精神的葳蕤生长。
公民精神体现在哪里?她隐藏在一束束骄傲而怒放的鲜花中,蕴含在一双双沉默而坚毅的目光中,逶迤在长如游龙的有序人流中。据说,献花的人群蜿蜒了数千米,胶州路、余姚路、昌平路、常德路、延平路……这流淌的是悲伤,也是爱、坚定与渴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这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也许在平时,每个人都在匆匆地讨生活,但此刻,公民意识喷发了出来,公民精神昂然挺立了起来。是的,我们不说话,不代表我们不想;我们缄默,不代表我们内心没有岩浆。当一个城市遭遇了烈焰的侵袭,灼痛的不只是那数十条生命,灼痛的是每一个人。
鲜花如海。这不是五月的鲜花,这是初冬的花海,在这个已经有了寒意的季节,心与心的握手,灵魂与灵魂的靠拢,使这个城市多了不少暖意。鲜花是祭奠,祭奠消失的亡灵,祭奠内心的悲伤,何尝不是诅咒不义与邪恶?当一个个市民自发走上街头,用鲜花表示哀思,用目光传递温情,用脚印表达勇气,我们说,公民精神再一次被激活。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公民精神的发育与生长,令人欣慰。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亦应同步成长,应该同样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生命,就会把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海“11•15”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沉痛,还有反思。比如,上海消防部门曾引进了40多辆德国产的一七式压缩空气泡沫主战消防车,其供水平均高度达200米,最大供水高度可达375米。在演习时,曾能扑灭400米高层火灾,但为何在实战中,面对不足100米高的公寓就束手无策?经济发达、财力雄厚,在消防设备的配备上向来不惮于大投入,现在看来,豪掷公帑配备的先进设备,如果缺乏先进的制度素养,同样难以信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美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谈何美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就能让城市消防打回原形,让美丽动人的口号变得轻佻,这实在是黑色幽默。很显然,只有尊重人,尊重每个公民,城市才能变得美好。
这些年,软实力这个概念备受关注,为了提升软实力,不少城市苦思冥想、多措并举。媒体人梁文道说:“大家近一两年来夸谈‘软实力’,认为输出文化工业产品和做做广告公关等表面功夫就是了,其实真正的核心还是一个国家有没有一套自己相信又足以服人的价值理念。”国家亦然,城市亦然!诚哉斯言!上海大火,让我们看到了公民的力量,还看到了制度素养的缺乏,如何建立一套适应公民精神的价值理念,刻不容缓。
哭在前头才能笑在后头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痛定思痛”,这是一句老话。11月21日是上海11•15特大火灾发生的第七天。对遇难者而言,即是中国传统殡葬习俗的“头七”。大批上海市民手捧鲜花,源源不断地赶到火灾事故现场,默默寄托哀思。上海市四套班子领导也前来致哀。这是官民同哀,更是天地共泣。
谁的眼泪在飞?思痛者的眼泪在飞。一张新闻照片给我深刻印象:一个遇难者的三位家属,满怀悲切,捧着遗像,手持白花,前往现场,路过的背景恰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画。是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没错,因为它是从总体意义上讲的;城市化、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陷于城市高楼特大火灾中的人们,没有美好可言,只有恐怖与悲痛。所以,只有安全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赞同这样的看法:与其逃避城市去寻找一个梦中的花园,不如行动起来,建设一个宜居的城市花园。但怎么建,是个问题。城市建设的政绩最容易看得见,于是有些急功近利的官员,就急不可耐地大拆大建,大搞各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这些政府工程,背后往往有层层转包、层层剥皮的问题。脚手架背后的腐败,并非新鲜话题;大多安全事故若是深查下去,往往都有腐败、亚腐败的情形存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