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0300字。
合肥八中2011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他们的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任何抽象的概念、道理,以及各种各样的科学定义、公式,他们可以是非常正确的,甚至可以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们却不是审美的对象。比如,我们说花是美的,指的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它的美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花瓣、花蕊以及花的各种颜色表现出来,如果离开了这些物质材料所构成的感性形式,花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那就谈不上什么美与不美了。平时,我们总是用“栩栩如生”这几个字来赞誉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就是因为鲜明、生动、具体。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它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可能是美的。
由于事物的美总是存在于感性的形式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感性形式,每夜无所依傍了,所以人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往往容易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对象特定的内容,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纯粹的物质形式上,以为美就是事物的自然形式或形式规律。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从事物的形式中去寻找美的最早代表,他们认为美就是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和适当的比例,完全可以用严格的“数”来加以表达。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有人认为,图形和球形是美的形体;有人认为曲线是最美的形体;有人还把几何学运用于美学,提出所谓的“黄金分割率”,等等。这些意见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显然不够科学。没的形态是多样的,如果用一种固定的比例来硬套丰富多彩的事物,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毋庸置疑,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的,然而,如果不顾及内容,把美仅仅看作是颜色、线条、声音等形式因素的组合,依旧不能把握美的特性。比如,红的颜色,原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质材料,在人类生活中,虽有某种朦胧的意味,但孤立起来却很难判断它美或不美,只有当它在红花、红旗或绘画上表现出来,与人类创造性的生活发生一定联系时,它才可能具有比较明确的审美价值。同样,要判断线条和声音的美,就得同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就以曲线与直线来说吧!抽象地断定曲线比直线美,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上海豫园的九曲桥,作为供人漫步徜徉的场所,曲曲弯弯,非常别致,很有一番风味。然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却以它的挺拔、笔直,显示出令人惊佩的壮美。可见,同样是桥,究竟是曲线美还是直线美,也不能做机械划一的规定,只有结合桥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恰当地加以评判。
因此,我们不能把美的形象性的特点,仅仅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形象性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
(节选自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
1.下列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它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中。
B.事物的美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感性形式,事物的美也就无所依傍了。
C.事物的感性形式决定了事物的美,它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对象特定的内容。
D.事物感性形式的美实际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能用固定的形态来硬套丰富多彩的事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美是可以具体感知的,美的形式是物质化的,美的内容和形式从本质上说是相互对立的。
B.美学家都习惯于从事物的形式中去寻找美,他们以为美是事物的自然形式或形式规律。
C.有一些人把美学运用于几何学中,认为曲线是最美的形体,提出了所谓的“黄金分割率”。
D.仅仅从颜色、线条、声音等形式因素的组合角度出发去看待美,仍然不能把握美的特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概念、道理的正确性,思想观念的正确性、深刻性都不能成为事物是否美的衡量标准。
B.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只拥有某种深刻、正确的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它也不可能是美的。
C.某些自然物质材料在人类生活中虽有某种朦胧的意味,但孤立起来很难判断它美或不美。
D.我们只要从审美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就能具有比较明确的审美价值。
二、(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余阙,字廷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转中书刑部主事。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拜监察御史,改中书礼部员外郎,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①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方岳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右丞当往。”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复以集贤经历召入。迁翰林待制。丁母忧,归庐州。
至正十二年,行中书于淮东,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属县潜山八社之土壤沃饶,悉以为屯。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请于中书,得钞三万锭以赈民。升同知、副元帅。又明年秋,大旱,为文祈潜山神,三日雨,岁以不饥。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