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930字。

  湖南地区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2011-06-01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憎恶(zēng)    创伤(chuāng)    矫揉造作(jiǎo)      深思慎取(shèn)
  B.漂泊(bó)      否泰(pǐ)        暴殄天物(tiǎn)      休戚与共(qī)
  C.绯闻(fēi)      赍赏(jī)        怙恶不悛(jùn)       泅水划船(qiú)
  D.懿范(yì)      捧袂(mèi)       如椽之笔(chuán)     咬文嚼字(jiáo)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的就是绵延的廊棚,时有花窗板门咿呀开启。
  B.张家界出现雾松美景,形态各异的冰花使这里仿佛成了神话世界,令游客流恋忘返。
  C.持续升高的全球气温一旦达到临界点,就会导致大范围的旱灾。
  D.我伫立在小木牌前,思绪翻滚,一块小木牌也许承载不了历史,但它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3.下列作家、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罗贯中——《水浒传》——林冲   B.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C.沈从文——《边城》——翠翠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堂吉诃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
  B.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壮大和发展,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D.“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
  5.依次填人下列语段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服镇静剂,               ;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河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A.②①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