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90字。
莫被乱花遮望眼——弘扬质朴文风,铸就健康人格
江苏省宿迁中学 李彬
高考作文是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通过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笔者深感现状令人担忧。“网络语言”比比皆是,“话语克隆”习以为常,“华丽炫目”更是泛滥成灾……近几年,不少全国性作文大赛的获奖作文尤其是所谓“新概念作文”刊登之后影响很大,但其负面作用不容低估。一些获奖作文为新而新,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认知与生活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如《战祭》:“迷茫的双眸,透出美丽的蓝色,苍穹依旧,是那么地不可捉摸。他多想知道,这云层之上,是亡灵之居,还是神明之殿,一切皆无答案,过去的种种,而今只留下一片迷茫。身后的,只是一片废墟。曾经那座宏伟大殿,如今只有几片风采依存的琉璃,在这一片灰蒙中,闪烁着几分鲜艳,来倾诉昔日的辉煌。曾经是多么美的白色长袍,为何开满了血芦花,被撕裂得四分五裂,或悲舞在长矛尖上,或蜷缩在阴冷墙脚,无声地控诉着。樱花树下站的,还是昔日叱咤风云的他吗?一样的银发,一样的蓝眸,仍旧是那张脸,仍旧是那柄剑,为什么那容颜,变得如此苍老?为什么我还活着?一起冷笑,剑起,剑落。”此文语言极尽华丽之能事,只是这样只讲究语言的华丽,置思想内容于不顾的写作,本身就是十足的无病呻吟。
高考作文中,许多学生为文造情,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其表现主要在堆砌华丽词语、编制工整句式、串联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等方面。这些作文常常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这种“美文”化倾向,在目前的中学生的作文中占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得到某些教师的夸张点评。许多学生为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总要在文章开头写一组整句,而整句和文章主旨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内容单薄、思想苍白。作文的最根本要求,首先要言之有物,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如许多学生脱离生活实际,采取取巧的做法,以为熟悉一本书、记住一个人就可以应对所有的作文了,于是屈原、陶渊明、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轮番上阵,出现了宿构作文的现象。以为来点历史文化知识,掺些文学想象,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贴得近,加上几段漂亮话以显示积极修辞意识……于是,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一显“大气”,二见“高度”,目的则是要“抢眼”,得高分。
在一部分学生看来,作文只要积累一些自己满意的素材,考试时再加以运用,就可以靠所谓的“文化积淀”得高分。作文中充斥那么多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