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论语》六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