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2张,教案约3300字。

  《花非花》教学设计
  揭东二中:林林
  设计思路:备课既要备教学大纲,也要备高考考纲。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解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出来。鉴于高考的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备考意识,这就要求对于工具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综合起来考虑,两者都需兼顾。在课堂中最为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举一反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点,我采取的方法是——避免教学手段的僵化,并努力把语文课堂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入时代的血液。在本课中,将展示一些学生日常接触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来增强活力。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思路:人文性、工具性、授人以渔、时代活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法
  理解博喻这一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思路引导(授人以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重视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花非花》。诗词是情感的载体,读诗词就是领悟诗人的情感。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我们领悟其情感,并走进诗人所设置的境界,受其诗意的熏陶。现在就一起走进《花非花》的世界。
  二、 解读诗歌
  (一)、学生诵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学生自由发言
  (二)、“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