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字。
人教初中语文课内议论文阅读训练
夏雨
(一)阅读鲁迅《中国人丧失自信力了吗?》选段,回答问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通读选段,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的“自欺”和第②段“正史”所加引号的作用各是什么?
3.第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句中“简直”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5.联系选文内容,说说“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二)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
①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