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840字,第一个教案与http://www.ht88.com/downinfo/203876.html相同。

  求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 师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
  ……
  《求谏》教案二
  曾源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