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9710字。
辽宁省锦州市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备有答题卡和答题纸,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第玉卷(阅读题) 和第域卷 (表达题) 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正典效应”
就好比古典中国的读书人绕不开《易经》 一样,现代中国的读书人是避不开 《红楼梦》的。所以,自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 以来,中国现代各路“文化豪杰”在学有所成后都会在“红学”里一试身手,似乎不露一手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中国学问如何了得。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红楼梦》产生了一种“正典效应”。
“正典”(canon) 一词分别译自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意谓“量尺”或“量杆”。这表明正典是一系列在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可以用来比较和衡量其他的著作或教导(决定它们是否正确)。所以,如果说莎士比亚是西方正典的核心,那么, 《红楼梦》则是中国正典的核心。
《沉酣一梦终须醒》辑录的王国维、胡适、鲁迅、蔡元培等大师研读 《红楼梦》 的文章,这个选本的好处在于,它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多领域、多视角和多方法研读《红楼梦》的文本,通过这一文本,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到《红楼梦》 的“正典效应”。
王国维的 《〈红楼梦〉评论》开创了“红学”史上的小说批评派;蔡元培重新树起了“红学”索引派的大旗;胡适开创了现代“红学”势力最大的“考证派”。而鲁迅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胡适小说考证特别是 《红楼梦》 考证的大段引用,可说是完全赞同。总之,上述文章因为作者本身的“大师”头衔早已家喻户晓,没什么好说的,倒是其他作者的文章或启人疑窦,或引人深思,或耐人寻味,或别有洞天,所以值得一叙。
比如说,启功先生认为,薛宝钗终于做了宝玉的配偶,这既有悲剧故事情节的必要安排,也实有封建家庭的生活背景。贾母固然疼爱外孙女林黛玉,但对“隔辈人”的婚姻,究竟要尊重孙子的父母的意见,如果勉强把黛玉嫁给宝玉,自己死了以后,黛玉的命运还要操之于王夫人之手。宝玉的婚姻既由王夫人做主,自然要选择自己姐姐的女儿
宝钗。另外从前习惯“中表不婚”,如果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叫做“骨血还家”,更犯大忌。启功先生从民间习俗的角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解释迥异于以往从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视角作出的解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切近真实的喜悦。
再比如说,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 《红楼梦》是由“听的小说”向“看的小说”转变的定型。作家端木蕻良也认为:“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 《红楼梦》。”
其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 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历史学家的识见与作家的感悟居然如此契合,这说明《红楼梦》承载的民族历史经验和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在这些研读点缀中, 《红楼梦》就像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从内在的命意来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从外在的研读来看,可以是民俗学的深描,社会学的阐释,历史学的鸟瞰,文学家的感悟,以及小说家的遐想。在这里,研读的无限可能性其实也就是我们生
活的无限可能性,“正典”通过人们获得新的命意,人们通过正典调校自己,这就是“正典效应”。
(选自《中华读书报》 2007年 9 月12 日,有册略)
1.下列对“正典”或“正典效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正典”是每一个读书人必须读的经典著作,如古代的 《易经》 和西方的莎士比亚的作品。
B. 正典效应的产生是以正典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和人们特别是学者们广泛参与深入研读为基础的。
C.“正典效应”是“文化豪杰”在学有所成后为显示自己的中国学问都会在“红学”里一试身手的现象。
D.正典是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它的权威性表现在它的完美和不容置疑。
2.下列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 《红楼梦》 美不胜收,但如果在研究的关键点上作出错误的选择,就会走入迷途,所以研究的过程应该十分谨慎。
B. 《红楼梦》承载的民族历史经验和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所以研读的无限可能性其实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C. 《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和不同方法的研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
D. 对《红楼梦》的研读,历史学家的识见与作家的感悟是契合的,可见尽管角度不同,最终结论总是一致的。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胡适小说考证特别是 《红楼梦》考证的大段引用,可说是完全赞同,鲁迅应属于“考证派”。
B. 启功先生从民间习俗的角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解释,与以往从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视角作出的解释结论迥然不同,让我们感到切近真实的喜悦。
C.《三国》《水浒》等都只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而 《红楼梦》 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
D. 不管是大师们自成体系的研究,还是一般研读者或启人疑窦,或引人深思,或耐人寻味,或别有洞天的见解,都能赋予正典更大的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 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秀昶。”太后曰:“秀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
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② 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秀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
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景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
不测,景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