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度大丰市第四中学第二次月考
初 二 语 文 试 卷
( 试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王爱华 2004.12.11 )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一) (二) (三) (四)
得 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xiè( )玩 血雨腥风应有yá( ) 松涛( ) 殷( )盛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将错字找出来并划上横线,将正确的字订正在方框中(2分)
订正
捷报频传 杀生成仁 雍容华贵 九宵云外
一尘不染 自命不凡 终南捷经 字真句酌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影响美观的微小缺点。)
B.(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匀称:句中指比例和谐。)
C. 今年“五一”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黑马。(黑马:句中指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D.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句中指的是军中的旗帜。)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 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的触动。
B.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C.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D. 伊拉克局势能不能稳定下来,是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巴格达工作的基本条件。
5.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B.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天上的街市》中改写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表现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B.《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用“询问—呼唤—寻找—回答”这种新颖的构思,突破了一般悼诗的常规形式。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是:深情、急切。
C.“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句中活用了伍子胥眼悬东的典故,表明自己死不瞑目,死了也想看到革命的胜利。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将三种花进行比较,起到了抑菊花,贬牡丹,赞莲花的作用,从而使莲花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加突出。
7.阅读《夜雨寄北》,完成练习。(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选出下列对诗中用字品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次句中的“涨”,既表现凄凉、萧瑟的景色,也写出了诗人羁旅之愁、思归之苦的深重。
C.“剪烛西窗”是诗人对友人询问归期的肯定回答,让友人得到安慰。
D.诗中的“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名句、课文填空:(8分)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 。②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④《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⑤“从三到万”的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