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70个字。

  都江堰市塔子坝中学
  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同学,你好。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你尽可以全面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要坚信:真情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创新永远是最有价值的!只要心境平静,只要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你就会感到试题并不难。开始吧!你是最棒的!
  (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 第Ⅱ卷为其他类型的题。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基础知识(9 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加点的字词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A 凝成( ní )   眩目( xuàn )  小憩( qì ) 盘虬卧龙( qióu )
  B 呵责( hē)    洗濯(zuó)     厄运( è )    迸溅( bìng )
  C 伫立( zhù)   黄晕( yùn )    发髻( jì)     禅心( chán )
  D啜泣( chuò)   澄清( dèng )   冉冉( rǎn )   玷污( zhān )
  2、下列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嶙峋隐密辜负擎天憾地
  B、茁壮诱惑茏罩宠然大物
  C、疑视挑逗庸碌蜂围蝶阵
  D、喧腾骚扰藤萝头晕目眩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B.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山顶眺望远方,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C.城市的夜晚到处是红灯绿酒,让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了休闲之处。
  D.母亲只好绝处逢生,默默承受一切痛苦,不停去庙里烧香拜佛,希望改变命运。
  D.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 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B.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
  C.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D. 思而不学则殆殆:迷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学而时习之        B.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之怡然称快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可以为师矣
  其恕乎!仁以为己任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学习态度。
  B. 《论语》十则选自《论语》,作者是孔子。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矛盾的办法。在生活中,人和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求同存异,宽容谦让,才会有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稳定。多倾听别人的心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胸怀。
  D.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最突出的有七十余人,曾子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Ⅱ卷(共82分)
  三、(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分)
  译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4分)
  (1)                          ,可以为师也。《〈论语〉十则》
  (2)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6),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9.根据下面的语境填空。(任选一题)(2 分)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