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050字。
郧阳中学、十堰一中、东风高中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1年6月30日 14:30—17:00 总分:150分
命题人:戢运宏 王家康 胡先群
一、语文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suǐ) 欺侮(wǔ) 太阳穴(xué) 玲珑剔透(tī)
B、划拳(huá) 号召(zhāo) 入场券(quàn) 削足适履(xuē)
C、隽永(juàn) 咯血(kǎ) 兴奋剂(xìng) 血脉贲张(bēn)
D、包扎(zhā) 脂肪(zhī) 白炽灯(chì) 悄然无声(q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噩梦 观注 吊脚楼 真知卓见
B.验迄 编辑 发详地 不肖子孙
C.璀璨 原故 乌篷船 姹紫妍红
D.悚惧 宣泄 留言簿 焚膏继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我们知道,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__,物体下沉。
②有些学生在登台演讲前心理负担过重,以致演讲时发挥失常。这种情况已经成了一种难以________的怪现象。
③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 。它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逐步向前推进。
④随着西气东输近日在丹江口的点火成功,我市高昂的燃气价格将全面下调,广大群众对此无不 。
A.反之 琢磨 一挥而就 额手称庆
B.否则 琢磨 一蹴而就 弹冠相庆
C.反之 捉摸 一蹴而就 额手称庆
D.否则 捉摸 一挥而就 弹冠相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继欧盟4月13日宣布对宝洁和联合利华处以总额近3.2亿欧元的罚款后,中国发改委近日宣布对联合利华处以200万的罚款,以惩处这家日用消费品巨头操控中国家用洗衣粉。
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C.今年前5个月,我市猪肉价格升幅较大,同比上涨了三成多。市物价局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开年以来仔猪、饲料、人工等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造成的。
D.日前,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各街办要积极以创建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为出发点,立足本职工作,着力整治辖区内脏、乱、差现象,努力提升我市的对外形象。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书写着“美”与“爱”走向没落的挽歌。
B.“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出山之后参与军事指挥的第一仗,为了凸显诸葛亮风流儒雅、足智多谋的形象,《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中先后描写了“智激鲁肃、周瑜”、“舌战群儒”、“蒋干中计”、“草船借箭”、 “借东风”等经典情节。
C.卡夫卡,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代表作有:《城堡》《审判》《变形记》《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表达了一种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
D.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诗坛。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二.阅读下文,完成6——9小题 (12分)
口 罩
江 南
⑴不管哪国,古代的口罩看起来都没什么技术含量,脸上绑块布片就成。
⑵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不洁,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
⑶古代从事食品卫生职业的人也要在脸上围块布,这可真跟卫生搭上关系了。据马可•波罗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都要用绢布蒙住口鼻,不让口鼻的气息接触饮食之物。据考证,那块布可不简单,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
⑷马可•波罗随手记这么一笔,无非是个闲闻逸趣,可就有人认定这是中国人发明口罩的实证。中国这项伟大的发明让马可•波罗转了道手,让欧洲的人学了去。
⑸早年在欧洲,医疗产业被巫师把持,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汉们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骚扰追打。医生只好用纱布遮住面目,让巫师认不出,以防遭到报复。就这么着,医生也戴上了口罩。
⑹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虽然用了消毒的手术器械,外科医生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患者伤口感染。
⑺1895 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认为人们讲话时喷出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
⑻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推广开来。莱德奇推广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它包扎得既紧又不舒服。1897 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呼吸不畅、纱布容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
⑼1899 年,一位法国医生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来就行了。后来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办法,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地诞生了。
⑽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是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而来。
⑾1918 年3 月11 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 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
⑿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 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因此得名“西班牙流感”。在1918 年3 月到1919 年底,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死亡人数约为2000 万。
⒀“西班牙流感”导致各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
⒁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人们要是不戴口罩,电车售票员也不让他上车。从老照片上看,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往脸上捂纱布,到处是白花花一片。
⒂时光飞速流逝,口罩带来的肃杀之气被轻松搞怪的图案渐渐消解,带有各种卡通图案的五彩口罩闪亮登场,甚至在时装之都巴黎和米兰的T型台上,还出现了好几个系列的口罩时装秀呢。
(选自2011年《文史月刊》第4期)
6.下列有关“口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古人使用的口罩,不论哪个国家,都没有技术含量,就是在脸上绑一块布。
B. 作为医学使用的口罩,是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以防病菌传染的罩具。
C. 作为现代华丽的口罩,纱布内装有铁丝支架,有六层纱布,可以自由系结,挂在耳朵上。
D. 作为时装秀的口罩,带有各种轻松搞怪的卡通图案,消解了口罩的肃杀之气。
7.下列叙述符合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的用意的一项是
A. 医护人员给病人做手术时,戴口罩可以预防病菌在空气中传播。
B. 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戴口罩以防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引起伤口感染。
C.为了预防病菌在空气中传播,在疫病蔓延期间,公众必须戴口罩。
D. 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要用一块纱布把嘴巴、鼻子和胡子罩住。
8.下列概述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波斯人拜火教用布包住脸是为了圣洁,中国元代献食人用绢布蒙住脸是为了卫生,早年欧洲医生在瘟疫蔓延时用纱布遮住面目治病救人,是为了防遭到报复。
B. 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元人献食在脸上用一块由蚕丝和黄金织成的布蒙住口鼻。由此可以断定口罩是中国人发明的。
C. 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认为空气会传播病菌使伤口感染,建议医护人员在给病人手术时戴上口罩,结果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
D.“西班牙流感”导致各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的原因之一,此后人们被强制要求戴上口罩。
9. 请归纳概括⑵——⑸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共3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3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咎,责怪
B.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 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摈弃,抛弃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困窘
11.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①秦之用兵于燕、赵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彼秦者将何为哉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12.下面对本文及对其父苏洵《六国论》的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与其父苏洵的《六国论》一样,都深刻剖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
B.苏洵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而苏辙则认为六国灭亡在于六国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C.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D.其实,父子两篇同题史论,就思想价值而言,还是父亲的高一些: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而苏辙只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叹的感情。
13.文言翻译与断句(共10分。翻译选自上面文段划线句,断句选自《礼记》)
(1)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3分)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分)
(3)用双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礼记》)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绿伞中。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简析之。(4分)
(2)这两首诗借“荷”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15.诗文名句填空(6分)
(1)屈原《湘夫人》中“ ,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为寄情于景的千古名句。
(2)李密在《陈情表》中这样形容自己与祖母的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设想归田园后的生活:“ ,临清流而赋诗。”
(4)王勃用“山原旷其盈视, ”极写登上滕王阁后的奇景大观。
(5)杜甫在《阁夜》中用典抒情:“ ,人事音书漫寂寥。”
(6)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为千古爱情誓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小题(18分)
乡村
屠格涅夫
⑴六月的最后一天,周围一千俄里都是俄罗斯——故乡。
⑵均匀的青蓝色染满整个晴空,只有一片小云朵呆在天上——不知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融。没有风,暖洋洋的……那空气——还冒着丝丝热气的鲜牛奶似的。
⑶百灵鸟在脆声鸣啭;鼓着嗦子的鸽子在咕噜咕噜;燕子悄无声息地在天空翱翔;马儿喷着响鼻, 嘴里嚼个不停;狗不叫, 都站在那里, 乖乖地摇着尾巴。
⑷迎风飘来的象是烟味儿和青草味儿——还有少许松油味儿——少许皮革味儿。大麻已茎叶茂盛,散发出自己浓重的,但却是令人愉快的气息。
⑸一条深深的、夹着缓慢斜坡的峡谷。两旁种着几行顶端粗大、下部很细很瘦的爆竹柳。谷底湍湍流过一条小溪;透过亮晶晶的涟漪,细碎的小石块仿佛在溪底颤动。远方,在天地相连的尽头,是大河划下的蓝茵茵的一条线。
⑹沿着峡谷——一边是些整洁的小谷仓,双门紧闭的小房子,另一边是五六家木板顶的松木垒成的农舍。每家屋顶上都竖着一根高高的、挂着个椋鸟巢的竿子,在每家那小小的门廊上,都有只鬃毛突起的刻花小铁马。粗糙的窗玻璃上显现出虹的色彩。在每间农舍门前, 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条并不破损的长凳,猫儿在墙根边的土台上蜷缩成一团,警觉地耸起透明的耳朵。在高高的门槛后面,一家家的前屋里一片幽暗清凉。
⑺我躺在峡谷边铺开的马衣上,四周——一垛垛新割下的、那香气令你感到慵困的草料。机灵的主人们把草料都撒在农舍的门前,让它在向阳处再晒晒干, 随后便从那儿堆进草棚去!去上面睡一觉,那才美呢!
⑻孩子们卷发的头从每个草垛子里钻出来,羽毛蓬松的母鸡在草料中搜寻着小蚊子和小甲虫,一只白唇的小狗躺在乱草茎中不停地踢腾。
⑼几个淡褐色卷发的小伙子,穿着干净的衬衫,腰带勒得低低的,套着口上镶边的、沉甸甸的皮靴,互相争论着说几句俏皮话,胸部贴在卸了马的大车上,彼此取笑。
⑽一个圆脸庞的年轻女人从窗口探出头来张望,她在笑,不知是笑他们的傻话呢,还是笑乱草堆里孩子们的胡闹。
⑾另一个年轻女人正用两只壮实的手把一只湿漉漉的水桶从井里提上来……桶在颤抖, 在绳子上晃动,溢出一长串闪光的水滴。
⑿我面前站着一位农家老大娘,她穿一条新的家织格子毛呢裙,一双半高统的新靴子。
⒀她黑黑的、瘦削的脖子上挂着三圈空心大珠子,苍苍白发上包着一方带红点的黄头巾, 头巾耷拉在黯淡无神的眼睛上。
⒁然而这双衰老的眼睛在亲切、和蔼地徽笑,整个那张布满皱纹的脸都在微笑着。她老人家,或许, 有七十岁了吧⋯ ⋯ 但至今还看得出:当年她是个美人儿呢!
⒂她把晒黑的右手手指摊开,捧出一瓦盆没撇过奶油的冷牛奶,是刚从地窖里取出来的,盆边上缀满奶滴,象珍珠似的。老人家左手心里托着一大块还带热气的面包向我递过来。“吃吧,”她说,“请随便吃点儿,过路的客人!”
⒃一只公鸡忽然啼叫起来,忙不迭地拍打着翅膀;关在栏里的小牛犊为了呼应它,不慌不忙地,长哞了一声。
⒄“嗨,多好的燕麦哟!”只听见我的车夫说。
⒅噢,俄罗斯自由乡村的富裕、安谧和丰足哟!噢,宁静和幸福啊!
⒆我不禁忽然想到:即使是萨尔格勒(帝城)圣索菲亚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城里人孜孜以求的一切,在这儿对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屠格涅夫,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晚年居住在法国和彼得堡。
16.对“乡村”生活场景中的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卷发的孩子们从每个草垛子里钻出来,表现了孩子们活泼而顽皮的天性。
B.卷发的小伙子们,衬衫干净,腰带很低,套着镶边的皮靴,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气息。
C.两个年轻的女子,一个在张望着笑,一个在提水,都勤劳善良,健康爽朗,聪明漂亮。
D.老大娘穿着新衣新靴,整个布满皱纹的脸上都在微笑,递给我还带着热气的面包,表现老大娘生活自足幸福,并且热情好客。
17.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4分)
18.文章从哪些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俄罗斯乡村的绝美风情画?请简要分析。(6分)
19.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和观点?(5分)
五、语言表达与应用(12分)
20.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仿照段中划线句的句式,在横线上再填写两句话,与前两句构成排比,表达完整的意思。(4 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着眼于雄壮、大气的美,其实,离我们最近、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却往往是那些细微处的美:美是飘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依偎在山岗上的几点残雪, (1) ,(2) 。
21.仔细观察这幅漫画,简要描述其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不超过45字。(4 分)
答:
22.荆楚中学拟举办“感动华夏——我最崇敬的荆楚俊杰”评选活动,请你从高中课文中所学的与湖北有关的作家(如屈原、孟浩然、闻一多、曹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推荐辞。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推荐辞;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六、(60分)
23.请以“唤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
三校联考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A (B号召zhào C 兴奋剂xīng D包扎zā )
2、D (A观—关 卓—灼 B迄—讫 详—祥 C原—缘 殷—嫣)
3、C (“反之”,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否则”,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贬义词居多。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思索;考虑。“一挥而就”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兴奋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
4、D (A成分残缺,在“家用洗衣粉”后添加“价格”; B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C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5、B (“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之后指挥的第一仗,后面应为“智激孙权、周瑜”)
二.(12分)
6.C(装铁丝支架是为了克服口罩不透气、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
7.B(ACD都不是莱德奇用意目的)
8.A(B马可波罗是随手记的,且是趣闻,作者认为不能成立;C莱德奇认为医生口鼻腔的病菌会传染给患者,引起感染;D不是“此后”,而是在疫病蔓延期间)
9.古人在脸上绑一块布,这就是口罩的起源。
三.(33分)
10.C(摈,抵御)
11.B(B“之”均为句中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①“而”表并列关系,②“而”表转折关系。C.①“为”,动词,做、干;②“为”,介词,为了。 D.①“以”表目的的连词,来;②“以”介词,把)
12.C(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13.(1)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2)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善待并帮助韩、魏来抵制秦国。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本题3分,错划或漏划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殽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末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说来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象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14.(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1分)杜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恨”、“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2分)杨诗把荷花当做娇羞的女子来写,写她们被西风吹动,因愁暑热,而躲藏于荷叶之中,娇态可掬。(1分)
(2)杜诗明写绿荷“背西风”“相倚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壮志难酬、美人迟暮之恨。(2分)杨诗写荷花的娇羞情态,表露了诗人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是活泼有趣。(2分)
15. (1)袅袅兮秋风(2)无以终余年(3)登东皋以舒啸(4)川泽纡其骇瞩(5)卧龙跃马终黄土(6)在天愿作比翼鸟
四.(18分)
16.C(不能说明她们聪明漂亮)(3分)
17.淡雅清新,朴实自然(纯朴真实)(2分)。作者在描写百灵鸟、鸽子、燕子、马儿、狗时,没有堆砌词汇,也没有用修辞,只是用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乡村的安谧宁静、质朴甜美的生活情景,就象用油彩把它们绘制在画布上一样清晰而生动。具有语言的纯净美。(2分)
18.作者首先着力描绘俄罗斯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作者把时间凝聚在自然风光正是十分美丽“六月的最后一天”,然后从远到近,从天空到地面,再由近向远,目光所及之处,无不展现清新动人、美丽多姿的自然之美。(2分)然后分别抓住乡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乡村的人来加以描写,又为我们展示了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美好的风俗画面;进而描写了俄罗斯乡村中的一个个纯朴、快乐、自在的人,从而赋予这幅画面以灵魂和精神。(2分)这优美清新的自然风景画和淳朴宁静的乡村风俗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2分)
19.①作者先通过对富裕丰足、安谧宁静、幸福甜美的乡村生活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的挚爱和眷念。(2分)②结尾一段作者把乡村和城市作为自然与文明的代表,并且表明了自己推崇和谐宁静的自然生活而鄙弃追名逐利、紧张不已的城市生活的态度,这就使升华了本文的立意。(3分)
五.(12分)
20、(4 分)
示例: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闪烁在草尖上的一滴露珠。
21.答案:示例一:电视摇控器和餐具刀叉等一起成为必备之物摆放在餐桌上,讽刺了人们吃饭必看电视,越来越依赖电视的现象。
示例二:电视摇控器、刀叉等被同时摆放在餐桌之上,看电视和就餐居于同样的地位,讽刺人们的生活被电视控制的现实(或讽刺人们的生活被媒体影响的现实)。(内容、寓意各2分)
22.示例一:【屈原】当年殉楚沉汨罗,爱国志士逐逝波。《九歌》《天问》千秋诵,《离骚》《九章》万载播。芳草诗魂见义远,椒兰飘香驱世浊。屈子情深动华夏,激我俊彦折桂柯。
示例二:【闻一多】你用“一沟绝望的死水”,形容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你用血泪浇铸的“红烛”,照亮黑暗蒙昧的旧中国;你用“最后一次演讲”,唤醒被大炮、手枪击碎的中国;对祖国的大爱是你诗中永远的主旋律!今天,我们仍然听得见你用“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戢运宏草撰。其余略)
六.作文(60分)(按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