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490字。

  遵义四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①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I卷客观题30分,第II卷主观题120分,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②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蒿(hāo)     笑靥( yè )     韶光( shào )    插科打诨(hùn)
  B.筵席( yán )    连累( lěi )     阜盛( fù )      呼天抢地 (qiāng )
  C.信笺( jiān )    罪愆( qiān )    庇佑( bì )     泾渭分明( jìng )
  D.迤逦( yǐ)  偏裨(pí)    冰雹(bào)    茅塞顿开(sè )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悬梁刺骨     兵荒马乱    笑容可掬     望帝啼鹃
  B.鞠躬尽悴     杯盘狼藉    前合后偃     苌弘化碧
  C.蠢若木鸡     厉兵秣马    瓮中捉鳖     蝇头微利
  D.杳无音信     趋之若骛    萍水相逢     掎角之势
  3.下列加点熟语应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B.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C.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竟千虑一失,错用马谡,出师中原功败垂成。  
  D.有些人差强人意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有关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电视专题片<<故宫>>拍摄的过程中,摄制人员最难以忘怀的是文物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人钦佩。
  B.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财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优劣程度,而非你赚钱的多寡。要体会富有的滋味,不需靠亿万钱财,而是你要去过你想过的生活。
  D.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城 市 中 的 礼 与 乐
  刘 士 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 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