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30字。
病句辨析与修改教学案(第五课时)
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
【考点知识自学清单】
一、表意不明的类型:A、 B、
二、表意不明的考查重点——歧义
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
口语表达中的歧义往往由读音不同、重音不同、停顿不同、同音词混淆等原因造成,这一部分在考试中一般不涉及,所以稍作了解就可以,不必深究。如:
①这个人的鼻子长得奇怪。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②你为什么打他?
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③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停顿不同,就表达出了两种意思。表示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表示自己没把握把这份报告写成功。
④这孩子有点儿jiāo qì。
jiāo qì既可指“骄气”,又可指“娇气”
书面语中的歧义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A、词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有些词语在句子中存在多义现象,因而引起歧义。例如:
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看病”既可指给病人医治疾病,又可指找医生给自己看病。
②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锁链”的意思;又可作动词,指给自行车上锁。
B、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有两种(或以上)的理解。
结构不固定产生歧义。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关系),还是指研究某种方法(动宾关系),因结构关系的不固定产生歧义。
②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学生家长”是指学生和家长(联合关系),还是指学生的家长(偏正关系),结构不固定也产生了歧义。
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例如:
①赞成李老师的建议。
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C、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施受关系不清。例如:
①反对的是少数人。
“反对的”本身有两种解释:所反对的和反对的。如果把“少数人”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反对少数人”;如果把“少数人”当作是施事者,那意思是“少数人反对”。
②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如果把“老师”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这个人不认识老师”;如果把“老师”当作是施事者,则是“老师不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