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04-11-12
山东头初中 王宜津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 阅读部分(共60分)
(一) 野蔷薇苔
野蔷薇苔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业,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中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有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膳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自己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它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1、作者在第3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分别指什么?
①“童年的天性”是指
②“情理”是指
2、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绪”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具体内容是什么
①“童年情结” 具体内容是
②“忧患意识”具体内容是
3、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
4、文中两次使用对比手法,将童年生活和朱元璋对比是为了表现 ;将童年生活和现在对比是为了 。
5.这篇文章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二)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佳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