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备课札记
一 《滕王阁序》的美文特质
《滕王阁序》无疑是一篇美文。我国古代文章自魏晋以降即有文、笔之分:文指美文,笔则泛指所有实用文体。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实际上是以诗歌辞赋等为文,其余全归于笔,未免将美文的范围限制得过窄。比刘勰稍晚,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里对刘说作了修正,提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转引自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此说颇为后代所推崇,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明了美文所应具有的特征:即真实而细致地抒写作者个人的情思;辞藻丰富华美;且有音乐感,读来琅琅上口。准此,抒情散文就包括在美文中了。
《滕王阁序》原是一篇游宴诗集的序,从它早先的文题《滕王阁诗序》和本文的结尾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但若就实质而言,它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主体部分先写滕王阁的宏伟建筑和赣江的明丽秋色,然后由景生情,以低回反复的手法抒写作者“不见长安”之叹和仕途绝望的情怀。读到这个地方,只要大致了解作者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而被逐出京,此后又坐事除名这番经历,定能感到它字字句句都充满了英雄失路之悲,正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文中佳词丽句迭出,有夸饰而不失实,用典多而无晦涩之病,是谓“绮縠纷披”;又全用“骈四俪六”句法,平仄协调,抑扬有致,读来颇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之感。
为什么游宴诗集的序要写成抒情散文呢7这里有个缘故,因为游宴诗集来源于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风尚,就是每逢游宴,与会者都要做诗,事后再将所有的诗汇编成集。这样的诗集既有众多的作者,写的又是同一题材,且大多出于即席口占,难得有传世的佳作而结集的目的无非是留下一个活动的纪念,其价值不在诗而在游宴上。为这样的诗集写序跟其他书序自然有别,除去要交代作序缘由外,也跟做诗差不多,或叙游宴情形,或写所见景物,而后借眼前的事和景抒发个人的情思,因而它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有诗化的散文的韵味。在王勃之前,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也都是这么写的。
更为重要的是,既是抒情散文,自然就有了作者个性的流露,例如王羲之的深沉,李白的豪放不羁,在上述各自的序文里都表现得十分鲜明;而王勃此序则表现了作者的郁愤——这是他的英雄失路之悲造成的。(张必锟)
二
美文须要美读。
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有感情的朗读通称范读,一般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放在起始课或结束课上进行,朗诵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而美读则是制约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其目的不止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要致力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其参与程度难免存在差别,但有了这种参与,就可以逐渐养成自觉审美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