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530字。

  梧州市2010~201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试题卷1至8页,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卷9至12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14小题,1~8小题每题2分,9~14小题每题3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下载(zài)    摇曳(yè)      令人咋舌(zé)     拈轻怕重(niān)
  B.庇护(pì)     宽宥(yòu)     斐然成章(fěi)    汗流浃背(jiā)
  C.豢养(huàn)   模具(mú)      奴颜婢膝(bì)     饮鸩止渴(jiū)
  D.恫吓(dònɡ)  绮丽(yǐ)      棱角分明(1énɡ)   断壁残垣(y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熨帖        舐犊情深        袒露        寥若辰星
  B.果脯        拾人牙慧        装潢         返璞归真
  C.针砭        风縻一时        编纂         扪心自问
  D.自诩        明察暗访        脉膊        一筹莫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团结协作,不能孤军奋战,三人成虎,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B.江南水乡在夕阳的映照下分外美丽,远处,农家的小屋,升腾的轻烟不绝如缕,极富诗情画意。
  C.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用清水在地上写毛笔字,他们大多旁若无人,挥毫泼“水”,点折撇捺,或娟秀,或狂放,风格各异,都颇具功底。
  D.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估计,日本地震和海啸可能造成大约1万余人死亡,40万人无家可归,1669家企业遭受重创,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B.房龙善于用轻松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地理著作,所以他的《房龙地理》能够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社交服务网站与朋友保持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联系,扩大交际范围。
  D.从今年4月1日开始,北京大幅提高重点区域停车费,这是继车辆限行、摇号限购政策之后,北京实施的又一“治堵新政”。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④处填入的短语和词,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河畔小树林中那些纵横交错、参差不齐的枝丫依然赤裸着,如果仔细看,会发现
  ①  数不清的嫩黄色枝芽如同数不清的手臂,争先恐后地伸向天空,仿佛是在告别寒冬迎接新春。一条小路从遥远的地方  ②  过来,穿过小树林通到了我们面前。路边有一片草地,草已经长得很茂盛,  ③  草叶上有无数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也许,这就是春天在这里留下的一个最深最清晰的脚印。美妙的新绿将从这片草地向四面八方
  ④  ,一直绿遍天涯。
  A.① 在湿润的寒风中    ② 伸延    ③ 在金色的阳光下    ④ 曼延
  B.① 在金色的阳光下    ② 伸延    ③ 在湿润的寒风中    ④ 蔓延
  C.① 在湿润的寒风中    ② 伸展    ③ 在金色的阳光下    ④ 蔓延
  D.① 在金色的阳光下    ② 伸展    ③ 在湿润的寒风中    ④ 曼延
  6.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性:方法;本:根
  ②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③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招致 
  B.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掌握
  ②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监督
  ③ 感吾生之行休          行:行为
  C.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②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竟
  ③ 张良出,要项伯                    要:要求
  D.①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②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恭敬
  ③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天下云集响应”中的“云”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范曾数目项王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常以身翼蔽沛公
  8.下列各项中的画线句,与“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余威震于殊俗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了保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期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字。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的字全都模糊了,而《泰山刻石》也只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语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功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