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20字。

  《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记得有个外国人评价毛泽东是 “一个词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我觉得这话并不夸张。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词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和感染,这显得特别重要。下面是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的一次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生毛泽东。
  师回答得非常不错,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词人。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伟人的宽阔胸怀,走进词人的崇高心灵。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呢
  生这首词作于1925年,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面对湘江的一片瑰丽景色,追忆起在长沙的求学生涯和革命斗争经历,便以长沙为题,鲜明地指出了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师非常不错,这位同学给我们做了精彩的介绍。那就让我们一起顺着词人的足迹,走进长沙,去感受一下词人博大的胸襟。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师同学们自己先默读,同时,注意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上阙描写了湘江美丽的秋景,下阙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情怀。
  师很好。让我们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句词的大意
  生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师“独立寒秋”这一句,从语法上看,采用了倒装,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生独立。
  师“独立”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生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词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更显示了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正在通缉毛泽东。词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环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包含的内容到文中哪里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我们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染”写出了什么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生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工人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
  师“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了拟人手法。
  师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