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160字。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特殊句式
  (定/的)主+[状]/地谓得/〈补〉+(定)宾
  “是”字句/判断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
  抓标志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
  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