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及训练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了解文言句式——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
3、熟悉高考试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原则和方法
翻译要符合下面三字原则:
1、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2、 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3、 雅。要尽量作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六种翻译方法:
1、 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换。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上午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翻译。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①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
②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是凑足音节 、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二: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说明: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运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