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10字。
《诗两首》教学案例
【教学依据】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便是他通过对心爱的孩子的谆谆叮嘱,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诗意直白明了。《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这两首都是属于托物言情的诗歌,即借助日常的普通事物,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并引发出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成为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大异其趣,这也是有些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如《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描绘的就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但由于学生缺乏真切的生活体验,难免会因为艰于理解诗歌意蕴而出现排斥心理,具体表现为盲目地记录教师的分析,依旧做着教案复印机的工作。而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除了它的抒情性、凝练性、音乐性、形象性等主要特点以外,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正如诗人拜伦所说:“诗是想象的熔岩。”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的鉴赏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在进行这一教学设计时,我不仅思考着要改变学生先前已经形成的学习方式,更想方设法要把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激发出来,而实现我这个教学目标的捷径就是依靠诗歌的一双翅膀——联想与想象、依靠阅读的根本—--展开心灵对话。
语文是美好的。对话,使得诗歌阅读更神奇更美妙!新课标已明确昭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就是阅读者与阅读对象——文本自由平等地“面对面”倾心交谈。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说:“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在交谈。”你只有大胆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达到心领神会,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读者的你就是阅读的主体。任何文章,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只是一个没完成的文本。阅读的主动权在你手中。在课堂上你就不再是“听记”教师、编者、教参的“标准答案”的记录员,不能只当看客,而要争当演员、争当主角、争当导演,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
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可发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绝不是靠教师的空泛分析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能实现的,而主要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将此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循环往复,“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诗人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2)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知识和能力目标:
(1)提高诵读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2)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手法,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悟出哲理。
3、过程与方法:
(1)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2)引导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假如生活欺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