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7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和感悟驳论文。
  2、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内涵。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学情分析】
  虽然已经阅读过《不求甚解》,但学生对驳论文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尤其对“驳论证”的方法更是迷惑,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确定在“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上。另外,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在1934年,与现在毕竟有70年的时空距离,所以,难点应该定位在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内涵上。
  【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采用传统的诱导启发式和新理念中自主探究法相结合。按“导入新课──了解驳论文──感悟意蕴──熏陶自信”的思路完成整个教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一幅幅“神州五号”升空的镜头和“核潜艇”下海的镜头,在张也的《走进新时代》的乐曲声中自动播放,教师的解说词也同时进行)同学们,请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大屏幕。看,“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发射成功了,人类在太空遨游的遥远神话已变成现实。最近,军事报道:“宋级”战略型核潜艇和“汉级”战斗型核潜艇已经下海服役。美国军方为之望洋叹服:中国海军从此走向蓝海。同学们,你认为这些惊人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自信力。
  教师:对,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自信力”这个问题。(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认识驳论
  教师:让我们初步阅读课文,文中对“中国人到底有否自信力”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种观点?
  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对方的错误观点,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种是作者的正确观点,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教师:我们知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就像一国不可二君一样。你是怎样理解这篇议论文有两个论点这个问题的?
  学生:这与论证的方式有关,只是一个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叫“立论”。而这篇文章是驳论文,顾名思义,驳论,就首先应该有可驳的载体,就像瞄准打靶一样,没有靶子,就不能瞄准。
  学生:我们把提出错误观点称为“树靶子”,所树的错误观点是用来批驳的,所以也叫错误观点。一个错误观点驳倒了,总得树立起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正确观点。
  所以,这篇文章有两个观点的存在。
  教师:同学们解释得太精彩了,一个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那么,有观点,必有论据,以上两种观点的得出,各有怎样的论据?
  学生: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地求神拜佛。
  学生:正确论点的论据是:从古到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在,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