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20字。

  《边城》教学案
  导入新课:由《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引出《边城》
  一、走近沈从文
  年表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贫苦之家,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在《现在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这时期的作品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等。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作《边城》。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着。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坎坷的一生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个人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