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30字。

  北京版第三单元外国诗歌(四)教学设计
  戴德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普希金、阿赫玛托娃、叶芝的经历及其创作。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略诗歌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创作中“隐喻”的运用,理解诗歌深厚的内涵。
  3.体味诗歌的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在平凡中流露真情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理解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翻译之后的语言差别,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1课时
  导入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的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今天我们继续放眼世界文坛,去领略外国文人带给我们的情感享受。
  普希金《一朵小花》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诞生于莫斯科一个式微的贵族地主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少年早慧,8岁开始写诗,流传下来最早的诗是情诗《致娜塔丽娅》,诗人在创作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写了长篇叙事诗《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理解诗歌内涵
  可能我们同学们有这样的爱好,将花瓣和树叶夹在自己的书中。这首诗是作者某天看到夹在书里的、一朵已经枯萎了的花儿引发出的“一大串遐想”。你是不是也曾经看到过自己以前夹在书中的花瓣呢?你有像普希金一样的感受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看看普希金当时想到了什么……
  问:你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是种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