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9060字。答案为扫描。

      山西省2011〜2012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诊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必须逆流而上
  田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迎来了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三位艺术巨匠的系列展览。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在花鸟、山水、人物三科上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人们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对于当代独特意义的窗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对于构建中国美术现代性也有着更为现实的启迪意义。
  当下中国画面临怎样的处境?当代中国画的真实生存状态成为各方专家争议的焦点。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观念和形式的影响,如何彰显中国精神?专家认为,正本清源成为当务之急。
  对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怎样深入研究、继承和弘扬,始终是伴随着中国水墨发展的重要话题,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画艺术的话语权,更是每位艺术家面临的挑战。其实关于中国画笔墨的思考和讨论从未间断。对水墨艺术从观念、形式、材料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呈现,是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文化举措。
  中国画的弘扬拓新首先需要的是根基,是了解其传统精义。我们今天对中国画的理解要深入,对于创新要有深厚的根基。总结前人的经验,总结的不仅仅是技法,而且是标准与高度,是特质与精髓,从中了解历史的演变,艺术变化的动因与脉络;找出一个画家成功的艺术规律与这个画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我们对本民族的自信心。
  笔墨是活的笔墨,中国画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接受着来自时代变迁的改变。历经数千年的文化形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自我革新精神展现了中国画的开放与包容。我们在尊崇笔墨趣味的同时,也看到水墨所展现出的多样含义。在发生变化的新的艺术观念影响下,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在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笔墨不是简单的材质,它体现的是民族的哲思文脉,是民族丰富的文化承载。这也是其以东方美学的面貌为世界艺坛所作出的贡献,更是让中国的文化根源、文化精神活在今天的根本。我们有没有胸怀去接受今天发生变化的新水墨形式,寻求水墨的时代转型与发展,关键是能否认识到水墨作为传达方式与媒介的开放性。每个艺术家都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从中汲取创作养分,但是最终的艺术创造,还是取决于个人对生命体验的直觉感受以及对文化的思考。创作需要真正走进传统,同时走进自己的内心。这貌似两个不同的方向,最终会走成一个圓,让传统艺术的永恒精神与自己内在的真性照面。
  “水墨当随时代”的进步,以及使水墨成为民族传统的文化身份得到世界艺术的普遍认同,需要的是艺术家借助水墨这一媒介再现现实精神生活,展现创造精神和文化活力。艺术家的个性、才华和思想获得自由展现,关键在于如何艺术地表现当代中国现实的深度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而不是将水墨视为民族固有的艺术符号,把水墨材料直接当做“文化图腾”,变相为一种程式化的风格,丧失艺术发展所需的精神原动力。
  1. 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潘天寿、李可染、黄胄是中国画最有代表性的画家。
  B. 受西方绘画诸多的影响,中国画的现实处境不乐观。
  C. 中国画需要弘扬拓新,就需要了解中国画传统精义。
  D. 中国画开放且包容,数千年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要取得中国画的话语权,就要在中国画中彰显中国精神,正本清源是当务之急。
  B. 对优秀传统的深入研究、继承和弘扬,是中国水墨发展绕不过的话题,也是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文化举措。
  C. 中国笔墨展现了东方美学的面貌,它所体现的哲思文脉是中国的文化根源、文化精神得以存活的根本保证。
  D. 水墨也应展现活力,与时倶进,我们不能将其固定化、程式化,否则,艺术发展就会丧失所需的精神原动力。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不仅是人们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对当代独特意义的窗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对于构建中国美术现代性也有着更为现实的启迪意义。
  B. 找出一个画家成功的艺术规律与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演变、艺术变化的动因与脉络的途径。
  C. 艺术家要想让传统艺术的永恒精神与自己内在的真性照面,不仅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更要将个人对生命体验的直觉感受以及对文化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D. 艺术家要完成让水墨走向世界并得到世界艺术普遍认同的重任,关键就在于将当代中国现实的深度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艺术地表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子通》[注],沂州承人。少贫,以渔猎为生。居其乡,见班白负戴,必代之,家有余,则以赒人,而喜报仇。
  隋大业末,长白山贼左才相自号博山公,子通依之,以武力雄其间。乡人有陷贼者,子通专经护之。方是时,群盗暴忍,独子通仁爱,归者遂多,不半岁,有徒万人。才相畏忌,子通乃引众度淮,与杜伏威合。为隋将来整所破,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大业十一年僭号楚王。
  宇文化及杀炀帝,以右御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已而棱降,高祖授以总管,即守其郡。子通攻棱,棱穷,乞师于沈法兴、杜伏威。伏威自将屯清流,法兴遣子纶屯扬子,间数十里。子通纳言毛文深请_募吴人诈为法兴兵夜袭伏威,二人遂交恶,无敢先战者。子通得悉力取江都,遂据之,棱奔而免。子通僭即皇帝位,国号吴,建元明政。齐贼乐伯通先为化及守丹阳,即以众万余降之,子通用为尚书左仆射。又败法兴兵,遂取晋陵,以法兴所署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典文檄,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司礼乐,由是江南士人多归之。会伏威命辅公柘拔丹阳,进屯溧水,子通战败,粮且尽,弃江都,保京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