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40份)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0).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1).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2).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3).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4).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5).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6).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7).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8).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19).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0).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1).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2).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3).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4).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5).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6).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7).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8).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29).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0).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1).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2).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3).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4).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5).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6).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7).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8).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39).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4).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5).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6).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7).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8).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 (9).doc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40).doc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例句与D项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项为“比”;C项为“与”“同”。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在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下列四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 D项“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三、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
  解析:  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 B.前辟四窗
  C.沛公欲王关中     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C项的“王”,名词用为动词,“称王”。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 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 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
  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 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 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 主 不 妄 赏 非 爱 其 财 也 赏 妄 行 则 善 不 劝 矣 不 妄 罚 非 矜 其 人 也 罚 妄 行 则 恶 不 惩 矣 赏 不 劝 谓 之 止 善 罚 不 惩 谓 之 纵 恶 在 上 者 能 不 止 下 为 善 不 纵 下 为 恶 则 国 法 立 矣 是 谓 统 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 宣 字 少 平 陈 留 圉 人 也 初 为 司 徒 霸 所 辟 举 第 累 迁 北 海 相 后 特 征 为 洛 阳 令
  答案: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3.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断句。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 反 复 往 又 不 受 使 者 曰 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 曾 子 曰 臣 闻 之 受 人 者 畏 人 予 人 者 骄 人。
  (2)翻译。
  ①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 (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4.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①。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 ①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②故:事故、灾病。③怍:惭愧。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