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浦东新区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答题一律完成在答题纸上)
第一部分  阅 读(58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一)默写(8分)
1、含风鸭绿粼粼起,____。(王安石《南浦》)
2、____,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3、“羌管”又称“羌笛”,是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它所发的是凄切之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的“__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词中的“________”等句都借此物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4、岳飞《池州翠微亭》中“____,____”两句诗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之情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5、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承接上、下阕,热情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语段后回答6-9题(10分)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茍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⑵十岁而能浮 
⑶则十五而得其道    ⑷而求其所以没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没者岂茍然哉!
8、请简要说说这段文字所阐明的道理。(2分)
9、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三)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0-13题(10分)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①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③下之下矣。
【注】①止:仅仅。②莫之信:莫信之。③斯:这,这个。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4分)
⑴下列与“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中的“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A、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信可乐也。
⑵下面方框中文字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恶人言有其二者”中的“恶”,应选择第   义项。(只填序号)
恶è:①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无~不惩,无善不显。”②丑,与“美”相对。《韩非子·说林上》:“今子美而我~。”③wù。讨厌,不喜欢。《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寒也辍冬。”④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孟子·尽心上》:“路~在?”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
12、上文告诉我们,正确的“求知”方法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3、本文的作者是清初文学家张潮,我们曾学过清代另一位文学家纪昀的《河中石兽》,其中有“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句子,你认为它与上文讲述的道理一样吗?为什么?(2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请阅读下文,回答14-19题(17分)
有些人
张晓风
⑴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⑵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