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20字。
《咬文嚼字》教案
一、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一个“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汉语有着独特的神韵和深厚的意蕴。编入本文,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汉语的这一独特性质和作用,同时,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会自觉地注意炼词、炼句,恰当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
教学重点: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发现疑点,培养质疑精神。
第二课时:对“咬文嚼字”的拓展运用,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阅读进行比较、分析。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的能力,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基本脉络,稍作引导即可把握;而且本文虽然是谈文学创作的感受,但所举事例生动可感,因此通过对文章依据的理解亦可到位,所以如果引导得法,学生可以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尽管有时会不全面或不准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