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00字。
语文版必修5《论雅俗共赏》 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
1.朱自清在论述“雅俗共赏”的心理基础时,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欣赏条件,从文中找出这“条件”的所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必须雅俗兼顾,雅方要降低一些,因为雅化越深,共赏的人就越少;俗方要提高一些,做到“俗不伤雅”,而不是“俗不可耐”。
2.作者列举王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列举王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们并不反对雅和俗能够并存。
3.在朱自清看来,为什么《西厢记》和《水浒传》正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这两部作品均符合“雅俗共赏”的条件,《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而“男女”是“人之大俗”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这些东西俗人同情,雅人也乐于接受。
4.选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身份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促使了人们的文学欣赏观念的转化。
二、语言运用
5.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