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
山东昌乐 刘海涛

一、话题透视
本专题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专题名称来自本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大自然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崇高美和优美兼而有之。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有的人反思生态的恶化。“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是本专题的三元素,也是本专题选材的依据。本专题将所选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部分“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部分“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强调选文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应该紧扣专题的人文内涵,在传统的文本解读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经典文本的解析往往有传统的解读侧重点,在课堂学习中应尽量避免落入传统解读的窠臼,注意专题在模块中的位置,注意把握专题的内涵和各自的侧重点。对于本专题来说,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对一些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能力,培养审美素养与文学素养;另外,在表达与交流中穿插组织一些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可以作为文本研习学习方式的有机补充,以调动学习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和重点,一是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二是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都是侧重文本研习的古今中外散文,学习时应该以主旨、语言和结构三元素为核心,多读多背,多积累,多角度提出问题。建议在本专题学习中扩展修辞类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并训练描写、抒情类的表达能力,养成有了美妙的感悟就用美的语言写出来的好习惯。


二、板  块  导 练

谛听天籁
(一)提示点拨
目标点击: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分别选取了表现江南风情和西南风光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篇是赵丽宏的《晨昏诺日朗》。两篇文章无论语言风格还是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习时,应在文本解读中突出文章本身的审美蕴味的把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文本研习的整个过程。
具体来说,这一板块的学习目标可以有如下定位:
1. 应该在充分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研习。
两篇中国现代散文都是名家名篇,语言特别优美,要学好散文,写好散文,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的敏锐的语感是不可能的,所以朗读——熟读成诵就显得特别重要。
2. 明确两篇文章描写对象的不同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江南的冬景》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晨昏诺日朗》简洁明快的语言在表现诺日朗的雄浑奔放时显得十分恰切。
3.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明确两篇文章在写景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4.懂得《江南的冬景》在写景时所采取的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文章主要部分是实写。但在写江南的雨雪时,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接下来又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并将话题再一次引到“散步”上来。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