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50字。

  语文:2011高考作文技法:记叙文写作训练三级跳
  高考作文写哪种文体更易拿高分?高考作文权威指导专家、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指出,写记叙文更易拿高分,并恳切希望考生以写记叙文为主。但是,许多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十年时间,记叙文写了无数,档次就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如何突破?笔者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初步设计出一个线路清晰、实用高效的训练程序。
  这个训练程序名为“记叙文写作训练三级跳”,即写清、写细、写曲。
  一级跳:写清。就是说,写人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以及他的年龄、职业、家庭、喜好等方面写出来,使人物形象相对饱满;记事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出来,使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形象相对饱满、情节相对完整,是记叙文创作成功的基础。当然,并不是要把与这个人、这件事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写出来,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要把能表达和突出中心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写出来,而且要写就写清楚、写清晰。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以“不使读者感到劳神费力、莫名其妙”为底线。
  二级跳:写细。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要舍得泼墨如水,对能够突出中心的人物、事件、景物或场面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的描摹刻画。写记叙文不能像电影电视“剧情简介”那样,只对人物和事件作概括陈述和抽象说明,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干巴、空洞、索然无味。记叙文是要靠细节说话的,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胜过笼统的万语千言。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是因几个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而让人过目难忘。
  有的学生虽有描写意识,但动手一写,又回到笼统概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描写的技巧。这里介绍两个有用的技巧:分解和扩容。
  “分解”就是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物,都要善于化整为零,从细小的局部来写。写人可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下笔;写事可从缘起、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下笔;写物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下笔。这样分还比较粗糙,还可以分解为更细微的部分,直至一个个小点。在写作时,只要抓住了最能表现精神、最能反映本质的那么一两个“点”,艺术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扩容”就是说如果一个陈述句干巴巴的,那么可以在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前添加一些修饰成分,在这个句子的后面再添加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或者再言他物,来侧面衬托和拓展这个句子的内容。句子容量扩大了,艺术形象自然就丰实挺立起来。如“她笑了”,这个句子只是笼统的陈述,干巴巴的,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如果加上修饰语,加上比喻句,再加上侧面衬托,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她含着泪笑了,犹如一朵带雨的梨花,犹如一弯皎洁的新月,连台上的裁判都被她纯洁的笑容感动了,竟忘了宣布名次。”
  三级跳:写曲。有的学生经过训练后,已能较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也能较细腻地刻画细节,但写出来的文章仍然寡淡无味,激不起读者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别人看了你文章的开头,就想看下文,并在看完后拍案叫绝呢?有,这就是“写曲”,即写出事件的波澜。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1.悬念法。就是把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或正在发生的冲突提到前边叙述,简单叙述完这个结局或冲突后却不立即解释原因或给出答案,而是从事件的源头开始叙述,引得好奇心切、欲知原委的读者急切地往下阅读,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悬念法,从记叙的顺序看,实际上就是倒叙,但并非所有的倒叙都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要让倒叙成为悬念,关键在于开头的那个结局或冲突对读者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和吸引力。通常规律是,这个结局越是反常越是尖锐,就越吸引人。但是又不能为追求刺激而故意危言耸听,以致失去生活的真实,所以要把握好分寸。
  2.误会法。就是利用由于信息沟通的不畅或认识理解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来推动情节一步步向背离常理的轨道发展,当矛盾冲突发展到顶峰时突然揭开真相,让人惊诧之余豁然开朗。
  如优秀作文《错觉》:“我”一下体育课便飞奔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得意地吃了起来。此时“我”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笑,是隔壁班一个姓沈的漂亮女生。“我”被她看得不好意思,便端着饭盒到运动场吃。可是她也跟到运动场,坐在对面仍旧看着“我”笑。“我”有些呆了,不禁胡思乱想起来。等“我”吃完要走时,她跑了过来,笑着说:“我只是想问问你吃完没有,因为你错拿了我的饭盒!”
  3.巧合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来安排本该不相遇的人相遇,本该不相合的事相合,通过偶然的遇合来揭示生活表相背后的规律。有两类巧合很适合学生借鉴: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安排巧合要注意两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只有在意料之外,才能带来集中而强烈的冲突,才有戏剧效果;只有在情理之中,才符合逻辑和有真实感,才能启人深思。切不可单方面为追求奇巧而凭空臆造,脱离社会现实。
  巧合与误会有时是因果相联的。如《三色圆珠笔》:爸爸给“我”买了一支三色圆珠笔。“我”把笔带到学校,马兰就像看见宝贝似的看起来。第二天“我”的圆珠笔不见了,恰巧马兰在用跟“我”那支一样的圆珠笔做作业。“我”断定那支笔就是“我”的,问马兰为什么偷,马兰却说是她舅舅给她买的。“我”不相信有这么巧的事,很生气。回家后才弄清自己的笔原来是弟弟拿了,“我”错怪了马兰。文中的误会,是因两人恰巧有一样的笔而起。这就是巧合引出了误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