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0460字。

  元济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10月考•语文(2011、10)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造诣/逃逸     梗概/田埂   祓除/坚忍不拔
  B.甄别/斟酌   蛊惑/商贾     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   整饬/炽烈   辍学/风姿绰约
  D.徘徊/脚踝   戏谑/琐屑   惬意/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会后,陈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飞翔的力量,是来自我们内心的贪欲。想要遨翔蓝天,就要自觉抑治自己的贪欲。”
  B.庆功会上,几杯酒下肚后,他感到一股热气从胃里冒出,直冲头顶;然后逐渐发散到四肢,身心随之发烫,慷概豪迈之情犹然而生。
  C.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丰硕的成果,就要负出努力;想不劳而获,坐想其成,那只能虚渡光阴。
  D.一个有抱负的人,必将会成大气;一个懂得运筹帷幄的人,或许会雄霸一方;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往往能从容地面对各种困境。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俄罗斯人对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电视机、洗衣机、自行车,以至袜子都非常喜欢。
  B. 在野生动物园,当我们靠近动物时,它们似乎没受到任何惊扰,泰然处之,悠闲自得,连瞧也不瞧我们一眼。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上,由近千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军团夺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其他参赛国家望其项背。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关机构在全国各大学作了一次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认为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稳步上升。
  B. 过去他身体长期不好,多次住院,曾经一度休学,现在能每天坚持按时到校学习,就已经很不错了。
  C.联合国安理会决定,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安全,除人道主义救援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其他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着陆。
  D.根据超声定位原理制成的盲人探路仪,包括发射超声波的装置和把物体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变成盲人容易分辨的信号的装置两部分。
  5.结合个人的感情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从“选、劣、舒、值、起”中自选二个汉字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4分)
  示例:惩——对心的征服,才是处罚的最终目的。
  悟——做思考的我,才能形成我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反问句形式为下面的这则新闻评论补写一句收尾的话。(不超过30字)(4分)
  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来到北京市公安局,向快速侦破故宫失窃案的市局有关部门赠送锦旗,锦旗上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惜乎将“捍”错成了“撼”,望之瞠目。故宫相关人士此后的辩称更让人惋叹,说是为了显得“厚重”才选用了“撼”字,已有权威语言学专家指出这两个字绝不能“通假”,一个字的错用,姑且置之一笑,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提取并整合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给“自主招生”下定义。(4分)
  ①自主招生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了高校自主权,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②高校通过考试选拔出具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③考生通过招生考试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可被降分录取。
  ④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首先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现在已经在80所大学实行。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吴  炫)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